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了纺织印染工业、锅炉、制药工业、农药制造工业、化肥工业、制革工业、农副食品加工工业-制糖工业、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淀粉工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对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
一、指南出台的意义及源强管理工作进展
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是加快推动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部已陆续发布了《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准则》以及火电、制浆造纸、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制造、炼焦化学工业、石油炼制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电镀等九个行业源强指南。本次又出台的纺织印染工业等八个行业,是对源强指南标准体系的完善和补充。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开展汽车工业、陶瓷工业源强核算指南的编制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发布。
二、本次发布八个行业源强指南行业选取原则
本次出台的纺织印染工业、锅炉、制药工业、农药制造工业、化肥工业、制革工业、农副食品加工工业-制糖工业、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淀粉工业等八个行业源强指南,这些行业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关注的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
三、指南核算方法及作用
指南中提出的方法主要包括实测法、类比法、物料衡算法和产污系数法四种方法。实测法用于核算现有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通过在线监测数据或手工采样监测数据进行核算。类比法是利用原料相同、生产规模、工艺相似的现有污染源实测数据,推算新建污染源污染物产排情况。物料衡算法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依据相关污染物在工艺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计算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产污系数法指根据企业生产产量以及相关文件或文献中给出的行业产污系数,核算污染物产生情况,再根据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果,核算污染物排放情况。方法选取的优先顺序为,新建污染源核算的优先选用类比法和物料衡算法,以产污系数法为补充,现有污染源核算的以实测法为主。指南发布后,规范了各类方法的选取原则和优先次序,提高源强核算方法可操作性,指导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源强核算工作,切实提高了源强核算的科学性。
四、本次发布指南的特点和创新
一是核算方法突出行业特点,特别是细化了各行业物料衡算法、类比法的使用方法。二是结合行业工艺及治理设施特点,分类明确了非正常排放的源强核算。三是在统一行业现有产污系数的基础上,对部分因子进行总结创新。